常見導致雙金屬溫度計測量不準的介質類型及影響
雙金屬溫度計的測量精度與被測介質特性密切相關,以下是五類典型 “問題介質” 及其對測量的影響機制:

一、腐蝕性介質
酸堿溶液、鹽溶液或含氯氣體等腐蝕性介質,易對感溫元件或套管造成侵蝕。若套管材質與介質不匹配,表面會形成蝕層阻礙熱傳導,導致測溫延遲;嚴重腐蝕可能穿透套管,改變雙金屬片性能,引發不可逆偏差(長期使用誤差可達 ±5℃以上)。
應對:根據腐蝕強度選擇耐腐蝕套管材質,定期檢查表面腐蝕情況。
二、高粘度或易結晶介質
重油、糖漿等粘稠液體,或易結晶的鹽類溶液,易在套管表面結垢。這類介質導熱性差,會使溫度計響應變慢(正常 30 秒延長至數分鐘),且顯示值可能低于實際溫度(偏差 3~8℃)。結晶介質溫度波動時,還會導致指針跳動。
應對:選用帶散熱結構的套管,定期清除結垢,提升熱傳導效率。
三、含顆粒或高速沖刷介質
含沙污水、礦漿等帶固體顆粒的介質,會持續沖刷套管表面,造成磨損(年磨損量可達 0.5~1mm)。套管磨損后,機械應力干擾雙金屬片形變,可能引發非線性誤差;顆粒堵塞間隙時,還會導致指針卡滯或跳變。
應對:套管表面做耐磨處理,定期檢查磨損程度,及時更換受損部件。
四、相變或氣液混合介質
沸騰液體、氣液兩相流或含氣泡的介質,溫度場波動劇烈。雙金屬片交替接觸氣液兩相時,因氣體導熱率低,會導致讀數在高低溫區間震蕩,無法穩定顯示真實溫度(波動幅度可達 10~20℃)。
應對:選擇抗干擾能力強的結構設計,避免在氣液混合區域安裝,必要時采用多點測溫均值計算。
五、高壓或超低溫介質
高壓環境中,套管受壓變形可能擠壓雙金屬片,導致零位漂移(每 10MPa 壓力可能引起 0.5~1℃誤差)。超低溫介質(如 - 40℃以下)則可能使套管韌性下降,雙金屬片冷脆化,導致低溫段誤差擴大(超出量程下限 20% 時誤差可達 ±3% FS)。
應對:高壓場景選用高強度結構,超低溫環境采用耐冷脆材料,定期校準零點并檢查套管性能。
關鍵策略總結
介質適配:根據腐蝕性、粘度、顆粒含量等特性,選擇對應防護結構的溫度計(如耐磨套管、散熱設計)。
定期維護:針對結垢、磨損等問題,制定清理與檢查周期,確保套管與傳動機構正常工作。
安裝優化:在相變或高壓場景中,合理選擇安裝位置,避免極端介質直接沖擊感溫元件。
通過匹配介質特性與儀表設計,結合定期維護,可有效提升雙金屬溫度計在復雜工況下的測量可靠性。
森垚儀表最新產品
森垚儀表同類文章排行
- 太陽能電子溫度計:工業場景中的“無電測溫輕騎兵”
- 太陽能電子溫度計:從戶外到居家的“溫度多面手”
- 太陽能電子溫度計 vs 普通雙金屬溫度計:優缺點大對比
- 太陽能溫度計的工作原理:光能到溫度的奇妙“翻譯”
- 陽光下的溫度小助手:太陽能溫度計
- 雙金屬溫度計可動內螺紋接頭:精密場景柔性連接方案
- 充油壓力表用油:性能適配的核心要素
- 充油壓力表:工業場景中的抗振抗壓 “守護者”
- 法蘭連接與螺紋連接
- 雙金屬溫度計都由哪些組成部分?
森垚儀表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






